时间: 2024-06-05 11:00:29 | 作者: 华体汇app下载手机版安装
昨天清晨7时许,塘河北村7幢2单元502室发生煤气爆炸。房子里住着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和一对年轻
昨天清晨7时许,塘河北村7幢2单元502室发生煤气爆炸。房子里住着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和一对年轻的夫妇以及一名三四岁的孩子。爆炸导致老太太左手受伤,被送往医院治疗。
近期国内西安、乌鲁木齐、丽水相继发生户内燃气燃爆事故,其中西安燃爆事故造成10死、36伤。
据统计,杭州市区今年户内燃爆事件已发生129起。从缘由分析,主要由皮管使用、灶具质量和不正确使用造成,其中比率最高的是皮管使用,高达42%。
昨天上午7时13分,大关消防中队接到119指挥中心任务,2辆消防车、11名消防官兵立即赶赴现场处置。
发生爆炸的这套房子是两居室,大约60平方米,住着5口人,一对老夫妻和女儿女婿带着个小孩子。幸运的是只有一位老太太受了点轻伤。
发生爆炸的厨房位于房屋的北面,与之相邻的房间窗户与厨房间窗户一起被炸开,窗框和玻璃碎片在掉落过程中,劈开房后一棵成人手臂那么粗的桂花树。房屋南面的阳台也被炸穿,碎玻璃还砸坏了楼下一辆尼桑轿车。
燃气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查看后说:“这家住户用的是管道燃气,初步断定爆炸是由于天然气泄漏引起的。现场在皮管上发现了一个黄豆大小的洞,造成了天然气泄漏。”
该皮管为非天然气专用管,他估计,可能是在夜晚被老鼠咬破的。早上,老太太起床烧水,在开启热水器时,引燃泄漏的天然气后发生燃爆。
附近一位沈姓大妈说:“小区有老鼠,偶尔在墙角能发现老鼠屎,但很少看到活的。咬破煤气管道的事情,在小区还没听说过。”
记者后来从杭州市燃气集团了解到,在2009年和2010年两次户内安检中,都曾书面告知该用户,建议更换更安全的金属软管。
记者从燃气集团了解到,截至2011年11月底杭州市民用管道天然气用户55.3万,公建用户1798户,工业用户29家。
由于天然气具有易燃、易爆的特性,在运行和使用的过程中若发生泄漏,易发生燃气燃爆事件,并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,因此燃气安全管理、安全运作、安全使用显得很重要。
杭州市区今年户内燃爆事件已发生129起,从发生的缘由分析主体问题是皮管使用、灶具质量和不正确使用造成,占的占比分别是42%、32%和8.5%。
在皮管使用问题中被老鼠咬破造成燃爆的为25起,占户内燃爆事件的19.4%。如:2011年7月13日杭州湖畔花园闻莺苑7幢3单元401室因皮管被老鼠咬破,泄漏后遇火源发生燃爆;10月24日树园小区15幢55号单元101室一营业房因使用非天然气专用管,且未加装专用管卡,导致燃气泄漏,并发生燃爆,造成两人轻度受伤;2011年12月5日7:20塘河北村7幢2单元502室发生的燃爆事件,造成一住户轻度受伤。
市燃气集团建议我们大家使用燃气专用管。“有时候家里使用的橡胶管并不是燃气专用管。”工作人员拿出一截红色橡胶管展示着,“专用管有特殊成分,比如抗油类成分等,更加安全。”
燃气专用管有橡胶管和金属软管两种。皮管的安全使用的时间为18个月,而金属软管的使用的时间为6-8年。使用的连接管必须是燃气专用管,在使用橡胶管时两端一定要使用专用的管卡。
“金属软管是65元一米,橡胶管是12元一米。若需要更换管子,可以拨打88163535和88063687服务电话,我们的工作人员会上门为大家安装,免安装费。”市燃气集团副总经理王东说。
为了提高安全性,燃气集团早在2009年就建议我们大家更换更安全可靠的金属软管。
杭州市燃气集团每两年会对用户进行一次户内安检。对发现的不规范用气,当面书面告知用户,并提供整改服务,从2009年以来已整改8万户。
但令人费解的是,目前杭州管道天然气用户中仍存在不规范用气的用户约为37万户,占总的用户比例为67%。
燃气集团提醒,随着冬季的来临,燃气热水器使用频率的提高,皮管随着温度的下降将变硬,老化的皮管更容易开裂和脱落,同时因门窗关闭的严密,室内通风将变差,一旦泄漏容易造成燃气聚集,如遇火源易发生户内燃气燃爆事故。打个电话、静电、电灯的开关、冰箱压缩机启动等等都可能会引爆泄漏的天然气。
另外,燃气集团还建议我们大家从正规渠道购买燃气具,认清适用的气种,杭州使用的天然气为12t,液化气为20Y,根据2008年5月1日实施国家《家用燃气灶》安全技术规范规定:家用燃气灶应设置熄火保护设施务必选择带熄火保护的灶具。天然气和液化气热水器和灶的安全使用的时间为8年(从售出日起)。
城市燃气中加入了的加臭剂,如泄漏容易被人嗅觉到。一旦遇燃气泄漏,要立即切断气源,关闭表前阀、灶前阀、热水器气阀,打开门窗进行通风,禁止开关电器(包括打电话和门铃),应在安全的地方或室外拨打抢修电线。
瓶装液化用户还应定期更换减压阀,减压阀的更换期限为2年,同时关注钢瓶的使用有效期,钢瓶的最长使用的时间为15年,前8年每4年检测一次,最后3年内检测一次。(本报记者 包敦远 章高航 文/摄)
2024-12-31
2024-12-30
2024-12-29
2024-12-29
2024-12-29
2024-12-29